各市、縣(市、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貫徹中央關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精神,緊密結合江蘇實際,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突出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促進我省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堅實支撐。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空間優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穩定為基本路徑。牢固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優先位置,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把綠色發展導向貫穿農業發展全過程。二是堅持以糧食安全、綠色供給、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突出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變綠色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三是堅持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構建以資源管控、環境監控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布局體系,綠色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和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全面激活農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四是堅持以農民主體、市場主導、政府依法監管為基本遵循。既要明確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又要通過市場引導和政府支持,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推動實現資源有償使用、環境保護有責、生態功能改善激勵、產品優質優價。加大政府支持和執法監管力度,形成保護有獎、違法必究的明確導向。
(三)目標任務。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新格局。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853萬畝,耕地質量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高標準農田比重達到6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以上。到2030年,全省耕地質量水平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產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較2015年削減5%,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面積占比達到8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規模養殖場治理率達90%,病死豬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90%,農膜回收率達80%。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到2020年,全省林木覆蓋率達到24%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達82%,濕地面積不低于4230萬畝,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到2030年,水土流失得到進一步控制,田園、森林、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3500萬噸左右,種植業“三品”比重達到55%,畜禽生態健康養殖比重達50%,休閑觀光農業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優化農業主體功能和生產空間布局
(四)落實農業功能區和生產力布局制度。大力實施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進一步提高優質糧食比重,全省水稻面積穩定在3300萬畝左右,加大優良食味稻米品種選育推廣力度,加強優質專用小麥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特糧特經作物,重點打造一批優質稻米產業化鏈式開發示范基地和糧食產業園區。鞏固提升淮北設施蔬菜、沿海出口加工蔬菜、丘陵山區和黃河故道特色果茶,發展城郊葉菜、環湖里下河水生蔬菜以及花卉苗木、工廠化食用菌等特色板塊。按照“種養結合、畜地平衡”的原則,合理確定土地承畜量。太湖、淮河、通榆河等重要水體周邊和蘇中水網密集地區嚴格控制養殖總量;糧食主產區、丘陵地區、東部沿海適度拓展畜禽養殖空間;蘇南地區穩定畜牧業發展。
(五)完善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制度。強化耕地、林地、漁業水域、濕地等用途管控,嚴控圍湖造田、圍占濕地、占用林地等不合理開發建設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嚴格落實耕地管控性保護,著力加強耕地建設性保護,完善耕地激勵性保護。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管理、特殊保護。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因地制宜探索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農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分類推進重點地區資源保護和嚴重污染地區治理。
(六)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加大農業綠色生產技術推廣力度,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農產品基地建設。開展省級畜牧生態健康養殖、農業部畜禽標準化養殖、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創建,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新技術。制定實施動物疫病凈化計劃,推動動物疫病防控從有效控制到逐步凈化消滅轉變,完善動物防疫條件審查制度,加快推進動物防疫支持政策調整。大力推進生豬屠宰標準化建設,有序推進牛羊家禽“集中屠宰、規范管理、集中檢疫”試點工作。全面落實各級漁業養殖規劃,加快標準化池塘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水產養殖,促進漁業標準化生產。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涂、近岸海域等禁養區、限養區、可養區,逐步減少河流湖庫、近岸海域投餌網箱養殖,促進養殖尾水達標排放,推進漁業生產綠色轉型。擴大省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試點,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試點工作,促進種養有機結合、農牧循環發展。
(七)建立經濟薄弱地區農業綠色開發機制。堅持環保優先,根據經濟薄弱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推進產業精準扶貧。以特色田園鄉村、農業特色小鎮等為載體,依托農業資源和農村景觀,推行綠色發展方式,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層次開發農業生產生態生活功能,把經濟薄弱地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
三、強化農業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
(八)建立耕地養護制度。堅持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率先在耕地利用強度大、生產負荷重的地方和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積極推廣輪作休耕技術和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保護性耕作措施。加強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復,提升耕地質量。以實施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以及灌區節水改造項目等為抓手,突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強化環境保護功能,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建成高標準農田4275萬畝。
(九)建立節約高效農業用水制度。到2020年,力爭在全國率先完成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完善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強化農田節水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工程措施與農藝措施相結合、農田水分與養分相耦合,積極探索水果蔬菜噴灌滴灌、糧食管道灌溉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擴大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提升農田水分生產效率和肥料利用率。
(十)健全農業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搶救性收集,科學設置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點)。建立完善重要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機制。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極小種群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原生境保護。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監測和專項救護。建立畜禽種質資源持續保護與合理利用機制,加強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和基因庫建設,開展瀕危畜禽種質資源的搶救性保護。開展水生生物資源與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普查,建設水生動物種質資源庫。強化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實施長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拯救工程。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示范區,構建外來入侵物種持續治理和綜合利用機制。
四、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十一)建立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防控機制。制定農田污染控制標準,建立監測體系,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制度建設。出臺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及效果評價標準,開展污染耕地分類治理。
(十二)健全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制度。建立完善科學施肥管理和技術體系,推進精準施肥,調整品種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實施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促進化肥減量增效。采取專家掛鉤指導、統配統供統施專業化服務、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并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頭作用,強化指導服務,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施肥技術。扎實開展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完善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強化農藥科學安全使用技術服務,指導農民適時適藥適量防治病蟲害。推進綠色防控示范縣建設,擴大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規模。積極推廣非化學防治措施,開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高效植保機械雙替代行動。嚴格管控禁限用農藥的使用,加強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建設,推進病蟲害統防統治。
(十三)加強農業投入品安全監管。嚴格控制飼料中的銅、鋅用量,防止超量添加。推動實施促生長獸用抗菌藥逐步退出工程,開展獸用抗菌藥物使用減量化示范創建活動,持續開展獸用抗菌藥物專項整治活動。推動實施獸用處方藥、休藥期、不良反應報告等獸藥安全使用制度。探索建立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和使用管理,大力推廣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建立完善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使用各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體系。
(十四)完善農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嚴格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擴大秸稈綜合利用整縣推進試點。加強農機農藝配套,提高秸稈機械化還田質量,支持引導多種形式的秸稈離田收儲利用,加快完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發展高附加值的利用產業。加快建立廢舊農膜、農業投入品包裝物等田間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積極探索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
(十五)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落實規模養殖環境評價準入制度,明確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改造升級,改進養殖工藝設備,配套建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設施,推進小散養殖畜禽糞便社會化處理體系建設。堅持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要利用方向,引導養殖場建設畜禽糞便貯存、處理、利用設施,鼓勵就近就地還田,因地制宜采取種養結合、沼氣利用、發酵床養殖、有機肥加工、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等模式,推進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快建設覆蓋全省的病死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體系,優化工藝流程,推進處理產物資源利用。
(十六)加強受污染耕地利用管控。組織開展全省耕地污染詳查,建立產地環境質量檔案,開展污染分級與監測管理。加強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攻關,開展綜合防治示范試點,推進污染耕地分類治理。積極穩妥推進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劃定工作。
五、養護修復農業生態系統
(十七)構建田園生態系統。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合理確定種養規模,建設完善生物緩沖帶、防護林網、灌溉渠系等田間基礎設施,修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優化鄉村生產、生活功能區布局,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合理安排農業綠色發展用地,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的重點生產、生活公共基礎設施等急需的基礎工程建設用地,優先予以保障。加強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省級生態公益林地確需調整的,嚴格按規定報省政府審批。落實好省級以上公益林保護等級,完善落界成圖。突出生態紅線范圍內重點公益林保護,嚴格控制公益林林地占用和林木采伐。
(十八)建立水生生態保護修復制度。科學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水域,嚴格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淮河、大中型湖泊等重點水域禁漁期制度,推動實現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嚴厲打擊“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建立幼魚資源保護機制,開展捕撈限額試點,推進海洋牧場和人工魚礁建設。加大江河湖海的增殖放流力度。推進江、河、湖水系自然連通,持續實施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十三五”期間每年疏浚農村河道土方25億立方米以上。全面落實農村河道“河長制”,大力推廣“五位一體”農村河道管護模式。到2020年,全省建成200個“水美鄉鎮”、 2000個“水美村莊”、75條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不少于200平方公里。
(十九)創新林業和濕地養護制度。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加強農田林網和綠美鄉村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加強沿水綠化、沿路綠化帶建設,推動丘陵崗地森林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加快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建設,強化重要濕地保護。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確保4230萬畝濕地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有提升。
六、健全創新驅動與約束激勵機制
(二十)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發揮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用,鼓勵高校院所和農業企業圍繞“十三五”農業重大科技需求,突出農業投入品減量高效利用、有害生物綠色防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地環境修復和農產品綠色生產加工貯藏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盡快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提升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示范應用。加強農業綠色發展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引進吸收先進的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成果。
(二十一)健全農業生態補貼制度。完善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貫徹落實國務院調整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支持捕撈漁民減船轉產、漁船改造、人工魚礁建設等。健全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和濕地生態補償制度。支持病蟲害防治專業服務組織發展。完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商品有機肥、有機無機復混肥以及高效植保、施肥機械的推廣補貼機制。建立與利用量相掛鉤的財政補貼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養殖場配套建設治污設施。綜合運用稅收、政策性擔保等激勵政策,加大對農業綠色發展的信貸支持力度,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健全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體系。
(二十二)打造優質農產品標準和信用體系。精簡整合強制性地方標準,優化完善推薦性地方標準,鼓勵制定團體標準。加強農獸藥殘留檢測、動植物疫病防治、農業水資源利用等地方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制定。實施國家農業綠色品牌戰略,培育一批國內乃至國際市場較強競爭力的江蘇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完善與市場準入相銜接的食用農產品準出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行為規范監管,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推介力度。
(二十三)建立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提高部、省級耕地質量監測點,擴大市、縣兩級配套監測點規模,建立耕地質量調查評價及信息發布制度。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制訂林業資源監測考核辦法。加強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監測、預警與污染防治,發布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充分體現資源稀缺和損耗程度的生產成本核算機制,研究農業生態價值統計方法。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
(二十四)實施綠色農業人才培養計劃。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范疇,加大培養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村實用人才。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隊伍,引導其率先采用清潔生產技術,開展綠色生產。加強綠色農業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批省級綠色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
七、強化農業綠色發展的組織保障
(二十五)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農業部門要發揮牽頭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定本地區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重要情況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
(二十六)建立考核獎懲制度。結合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建立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對各地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開展聯合督查,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對農業綠色發展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褒揚,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問責。
(二十七)營造全民行動氛圍。在生產領域,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水生生物保護,以及投入品綠色生產、加工流通綠色循環、營銷包裝低耗低碳等綠色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從國民教育、新聞宣傳、科學普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持續開展“光盤行動”,積極引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抵制奢侈、低碳循環等綠色生活方式。
中共江蘇省委辦公廳2018年1月29日印發